准时达梁园解析数智化重塑电子供应链,打造“要货有货”的确定性

准时达梁园解析数智化重塑电子供应链,打造“要货有货”的确定性

 

 

“用数据流重构供应链‘神经末梢’,以数字化确定性对冲全球化不确定性——这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革命。”

 

7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2025京皖供应链促进推介会上,准时达(JUSDA)全球采购中心负责人梁园的这句论断,道破了电子制造业供应链转型的核心逻辑。作为准时达代表,梁园在本次链博会唯一省市联办专题活动中,以“电子制造业供应链的破局与重构”为主题,犀利指出当前行业正经历从“物理协同”到“数字共生”的质变。

 

 

此次大会以“链”为媒,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汇聚全球供应链领域权威声音,各位与会嘉宾进行深度对话交流。梁园凭借多年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就其阐述的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做了深入分享。

 

梁园用“灯塔工厂的数据流革命”颠覆了传统认知,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正面临智能化转型与供应链协同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市场的剧烈波动与供应链的脆弱性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制造业自身的智能化进程,特别是电子制造业的智能化已越来越发达。我们经常听到“无人工厂”、“灯塔工厂”这些概念,但其真正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是自动化生产。正如梁园先生所指出的,这些先进工厂的革命性力量在于其产生的数据流。我们能够通过在灯塔工厂里面收集到的信息流,实现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企业的精准“倒推”。这种信息协同可以直接配合上游企业的生产制造节奏,让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发生质的改变,真正做到库存是我们的生命线,要货有货不要货零库存。

 

准时达(JUSDA)全球采购中心负责人梁园

 

在电子行业领域,大家应该都知道富士康,其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园区,涉及很多高端电子产品生产。过去,供应链模式相对集中,例如在深圳龙华园区,数百个组件供应商紧邻工厂,物流与数据链路极为短捷。如今,区域化布局意味着“在中国生产半成品,再运至海外总装出口”的模式成为常态,这使得整个信息流与物流至少新增了三到四个关键节点。因此,如何在此过程中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实现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并有效防止信息在多级传递中的失真与放大(即“牛鞭效应”),便成为我们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的关键。准时达作为富士康授权的物流供应链科技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集团供应链智能化进程,企业着力构建从组件供应到终端消费(C2M2C)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包含9个核心环节,旨在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和供应链精准响应,配合这套运营模式同时打造了一套系统叫JusLink,这套系统等于是从前端的所有供应商交货,从ASN,从整个的批流信息会一直管理到生产成为产品再交付给我们的客户,变成一个完整的流程。

 

 

此外区域化供应链重构带来的结构性挑战尤为显著。相较于传统集中式生产模式(如手机制造所需的200余个组件可在单一园区完成配套),当前分散式制造需经历3-4个新增节点,包括跨境半成品运输、多国组装等环节。这种转变导致信息传递层级增加,数据标准化与保真度维护成为关键课题。企业需建立统一的数字接口规范,确保多节点数据同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总体而言,电子制造企业需在智能化生产效率提升与供应链韧性建设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构建可扩展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球供应链产能配置优化与区域合规运营的有机结合,未来,准时达期待与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深化协作,共同探索用数字化确定性来对冲全球化解的不确定性,为更多的出海制造业企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