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天鹅不再是意外:准时达赋能电子制造业迈向自主供应链
当黑天鹅不再是意外:准时达赋能电子制造业迈向自主供应链
2025年8月13-15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的“第三届电子产业供应链生态大会”在深举办,本届大会以“数引未来 智链生态”为主题,汇集了1000+电子行业精英就当下电子产业遇到的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链区域化重构等挑战展开深度讨论。作为电子制造业科技供应链服务的标杆企业之一的准时达受邀出席大会,由产品生态总监万程进行了主题为“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AI驱动供应链决策新范式”的演讲分享。
全球供应链中断: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与传导
演讲伊始,万程以2022年美国东海岸港口罢工揭示黑天鹅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当时,美东码头工人因薪资与福利谈判破裂发起大规模罢工,波及从波士顿到休斯敦的14个港口,这些港口承载着全美近半货物运输,造成大量集装箱滞留和严重中断。近年,俄乌冲突、红海危机、巴拿马运河干旱等事件频发,涵盖地缘政治、气候、劳资与国际关系等领域。研究显示,2019年至2025年,这类风险对企业收入的冲击始终高于5%,且往往经由全球经济网络在能源、金融、物流等环节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类似“蝴蝶效应”的放大冲击。
万程以美国零售巨头Target及运动鞋零售商Foot Locker的案例切入,进一步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之所以频频失灵的三大问题:
1、信息延迟: 传统风险捕捉高度依赖人工,导致风险感知平均滞后48至72小时。这意味着企业通常在两三天后才能感知到风险并着手应对,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2、决策孤岛: 当风险显现时,企业内部各部门(如计划、采购、销售、物流等)往往各自为战,缺乏高效协同机制。决策者可能依赖经验或直觉,但在面对新型风险时,这些经验和直觉的有效性存疑,且经验传承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3、以成本换安全: 为换取安全,不少企业选择增加20%~30%的安全库存,但在电子产业中,需求上千种零部件,任何一个环节的缺货都可能导致整条产线停滞,而库存和人员配备的高昂成本,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弹性及安全保障。
准时达智慧供应链:AI让预见成为可能
针对以上问题,万程分享了准时达如何通过人工智能(AI)驱动的智慧供应链模式,在风险发生前完成识别与干预,实现“事前免疫”。其指出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应对需要对企业内部运营、天气、地缘政治、政策法规等海量多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传统的人工和经验模式不仅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处理,也无法实现跨部门、跨环节的高效协同。准时达的智慧供应链建立了从数据到执行的全栈式解决思路:
在数据层,通过多渠道采集与整合,有效化解信息分散与来源庞杂的难题,为风险研判奠定数据基础;
在算法层,结合机器学习与大型语言模型,对风险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并构建了自主可迭代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决策模型;
在行动层,通过端到端的自动化协同机制,将优化决策直接落地到供应链上下游,实现高效执行与动态调整。这一架构使得智慧供应链不仅能更早发现风险,更能在风险真正发生之前完成应对部署,这正是传统方法所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JusLink供应链风险控制塔: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免疫
万程在演讲中深入阐述了基于JusLink平台的供应链风险控制方案,重点剖析了其如何通过主动预警帮助电子行业企业化解潜在危机。该方案通过实时聚合并深度提炼政府公告、气象数据、新闻资讯、财经动态及社交舆情等多源信息,全面感知潜在风险;借助大数据与AI算法,对风险事件在时空维度中的发生地点、时间及对物流环节、销售交付与客户履约的连锁影响进行精准评估,并按等级智能生成多维决策建议,助力客户在成本与时效之间实现最优平衡。
当预警触发后,系统会优先锁定高风险订单,自动匹配“A、B、C”备选策略,量化各方案的成本和时效影响,并自动分派后续任务——从订舱、卡车调度到报关单修改均可实现无缝衔接。任务完成后,执行效果将反馈至AI模型并丰富至知识图谱,持续优化后续决策。通过直观的风险控制塔界面,用户能够实时查看风险类型、影响范围及处置进度,实现对供应链全局态势的动态监控与优化。
展望未来:迈向自主供应链
展望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准时达目前着重于主动管理。JusLink供应链管理平台将持续迭代和进步,下一步计划是升级到自主供应链。准时达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自主预防、自主运作以及对风险的自主防范,以动态平衡供应链风险与成本。
在下一次全球突发事件来临之时,电子制造行业将不再被动接受冲击,而是借助智能预警与自动化决策,迈向高效、安全、动态可控的新时代供应链管理。